行业新闻
10月4日至12日,武网激情开赛。作为国内级别最高的三项网球赛事之一,武网是武汉活力和开放包容的体现,背后流淌着湖北融入血脉的体育基因。
竞技之光,湖北有着堪称传奇的竞技成就,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奥运会“届届见金”省区市之一,荆楚大地已走出19位奥运冠军,斩获29枚奥运金牌,每一块奖牌都镌刻着荆楚健儿的拼搏印记。
人才之韵,具有惟楚有才的技巧型优势。湖北体育人才优势,在技巧类项目中尤其凸显。惟楚有才的底蕴,化作体操、跳水、网球赛场上的灵动身影:周继红一举夺得中国跳水首枚奥运金牌,拉开中国跳水“梦之队”的辉煌序幕;李小双、杨威等体操名将以高难度动作征服赛场,成为中国体操的代名词;李婷实现中国网球奥运金牌零的突破,李娜斩获大满贯冠军改写中国网球历史,郑钦文又在奥运女单赛场首获金牌——三代网球人接力书写传奇,让湖北技巧成为中国体育的一张闪亮名片。
全民之热,浸润日常的健身风潮。从公园广场的晨练人群,到健身步道上的奔跑身影,说明全民健身早已不是口号,而是湖北人的生活日常。赛事热度更印证这份热情,近年来湖北各地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吸引数以万计的人数参与,其中武汉马拉松累计吸引全球超30万名选手参赛,每一步奔跑都传递着荆楚大地的活力。
硬件之实,触手可及的运动空间。截至2024年底,湖北体育设施建设已形成城乡无差的覆盖网络:全省健身步道总长超2万公里,社会足球场数量破千,15分钟健身圈在城乡全域落地;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.19平方米,这一数据稳居中部地区前列,让“想运动、有地方”成为湖北人的生活常态。
产业之兴,体育与生态的融合共生。2024年,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初步估算突破2150亿元,新增体育市场主体超万家,产业规模与活力双提升。体育旅游资源富集,2014年至今,湖北已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31个、精品线个,武汉马拉松、武汉网球公开赛、武汉赛马节等赛事活动享誉国际,武汉国际渡江节的浪花朵朵、宜昌朝天吼漂流的激情澎湃、神农架滑雪的冰雪乐趣、武当太极的悠然气韵,更让运动湖北成为文旅融合的新标杆。
“湖北体育禀赋优异,关键在于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路径,形成各环节良性支撑的生态。”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卓越学者特聘教授、国家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杜志章表示,具体体现为因地制宜为基、产业循环为脉、人才培育为核。
产业驱动,赛事经济成新引擎。以“国际赛事树品牌、大众赛事筑根基”推动体育与经济深度耦合。核心城市中,2024年武汉网球公开赛票务销售破2500万元,创历史新高;截至2024年,武汉马拉松间接带动消费超50亿元,成为城市经济流量入口。县域层面,全国首个中国网球特色城市京山,每年靠网球赛事吸引2万余名运动员、超5万人次游客,2025年上半年“网球 +”产业收入达17.2亿元,同比增长41%,实现小赛事撬动大产业。
禀赋活用,自然与文化铸就独特底色。借水发力,依托千湖之省与长江资源,2024年112场钓鱼赛事拉动产业产值135.37亿元,临水而运动成鲜明标签。融文于体,深挖屈原故里、楚地民俗,荆州、鄂州、仙桃等地龙舟赛加强文旅联动,仙桃推出“免票+联游+龙舟券”,单场赛事有望吸引超8万游客,直接带动消费近8000万元,实现一场赛事激活一座城。承俗启新,民国时网球已是湖北联运会项目且允许女性参赛,如今京山常年网球爱好者超10万,场地数量与普及度居全国县域前列,形成“全民参与、代代相传”氛围。
育才筑基,构建金字塔式培养闭环。坚持基层选材、梯队培养、赛事历练培养模式,推进体教融合,将足球、网球纳入校园特色课程,游泳列为义务教育体育内容。机制上,通过“青少年体育育苗强基提能工程”及“61530X 行动”,构建“6所省属体校+ 15所市州体校+ 30所县市体校+ X所学校和俱乐部”后备人才网络。实践中,坚持体校培养的优良传统,仙桃自上世纪70 年代起,“体操之父”丁霞鹏创办体校,累计输送近 200 名体操苗子,孕育李小双、杨威等奥运冠军;如今,“千师百校”支教累计开展 14 万课时训练,覆盖 22 万学生;京山入选国家唯一网球奥运后备人才梯队重点城市,印证育才模式实效。
12日,武汉落幕,这不仅是一次高水平的体育盛宴,更像是湖北体育基因的生动展演。而这份刻在湖北血脉里的体育力量,终将继续推动着荆楚大地,在运动与发展的征程上不断向前。